《区块链启示录:中本聪文集》读后:区块链是上帝的账本

目录
前言 #
这篇读后感其实写于 2022 年 2 月,彼时正是 Web3 叙事的上一轮高峰,我再一次跃跃欲试想参与这波浪潮。但不巧的是中国大陆 A 股市场刚刚转入熊市,香港市场即将走出一波历史级别的低估行情,我的大部分资产都投入在这两个市场里,没有额外弹药给我开辟新的战场。
时间来到 2025 年,7 月美国通过了《GENIUS 法案》,10 月特朗普家族通过 TACO 交易在加密市场里巧取豪夺。区块链和 Crypto 已经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了影响世界的巨人。
今天我从 Alpha 空投活动中获取了第一笔收入,数量虽小,但也许能成为我再次叩开加密世界大门的契机,于是我又翻出这篇读后感……
旧文 #
最初接触区块链是 2017 年。彼时比特币大火,从年初的 900 美元暴涨至年终接近 2 万美元。在公司食堂、班车,甚至在厕所隔间里,都能听到人们在谈论它。区块链,比特币,ETH,ICO,当这些词频繁钻进我耳朵里,很难不对它产生好奇并想参与其中。
那时我不懂区块链,但在那种氛围下,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投入了少量资金参与虚拟币的交易,甚至试着调用交易所的 API 做了一个网格策略脚本放在自己的 VPS 上跑。这段经历很快随着监管对虚拟币的封禁和几轮币灾而终止,「币圈」这个词在我的认知里也与「投机客」和「诈骗犯」绑定在一起。
时间来到 2022 年,过去一年的见闻又使我回忆起 2017 年的盛况,到处听到人们在讨论区块链,只是高频词换成了:Web3.0、NFT、DAO、DeFi。我想要搞懂这些名词,首先要认识区块链,回看它最初诞生的经历。
本书收录、整理了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在网络论坛、邮件组的发言,时间跨度从 2008 年区块链和比特币诞生至 2010 年底比特币开始闯入大众视野及中本聪消失。
书中主要篇幅是中本聪介绍比特币技术原理,以及与密码学专家、技术极客讨论方案实现、分享观点。其中包含大量密码学、分布式、P2P 网络的工程细节。读完之后很难不被中本聪天才般的设计和工程能力所折服。但这部分内容对没有计算机背景的读者来说很不好读。
除此之外,通过对话和邮件往来的形式,可以些许感受到中本聪对现实世界中经济制度、运行逻辑、哲学的思考。
从邮件和回帖往来中可以看出,中本聪并不是大众刻板印象中的技术宅男。他对现实世界的运行机制有深刻的认知,伴随这种认知的是深刻的「不满」和「不信任」。我揣测中本聪的不满:现实世界基于「中心化」运行,我们不得不将自己的隐私和部分权利托付给中心化机构(银行、大公司、政府),这使得中心化机构化为刀俎,我为鱼肉(小到任意封号,大到货币超发、信贷泡沫)。区块链使去中心化成了可能,原来世界可以以另一种规则运行……
中本聪并不是从零开始发明了区块链,而是天才般地整合了已有的密码学、博弈论、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和成果,创造出了自给自足、自我驱动的系统,并运行十几年至今。我确信随着底层技术发展和突破,区块链技术的性能、能力还将会有提升。
他也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派。先用 18 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比特币的设计工作,白皮书发布后面对密码学专家和技术极客们的提问和挑战,他都一一对答,几乎所有问题都在他之前的思考和计划内。他甚至在白皮书发布前就已经写好了代码。怎么讲,只能佩服天才。至今外行人对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常见误解,仍可以在其中找到解答。
在比特币论文公告中的第一句,中本聪写道:「我一直在研究一种全新的完全点对点而且抛弃可信第三方的电子现金系统。」现在读来,简直是如神一般的创世宣言。
中本聪自己也没有料到比特币和区块链会如此快地跳出技术圈子,闯进公众视野,并深深地影响世界。然而潘多拉魔盒已经被打开,中心化与去中心化,自由主义与密码朋克,Web2.0 与 Web3.0……很多讨论和变化仍在上演,也许我们正身处历史。